关于深化全市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管理改革的意见

发布日期:2023-08-02 09:42:00

为切实解决全市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普遍存在的无序开发和低质建设、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、要素资源和投入产出效益较低、基础配套能力不强、招商引资积极性不高、运行机制不够顺畅等问题,在保持现有大的管理体制不变的基础上,就进一步深化全市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管理改革,着力加强市级统筹协调和管理指导,提出如下意见。

一、总体要求

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,深入贯彻“三新一高”发展理念,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紧盯“3659”发展思路,对标产值过千亿发展目标,建立健全工作机制,强化统筹管理指导,努力把全市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打造成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主引擎”和“顶梁柱”,为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作出积极贡献。

二、重点任务

1.加强政策机制管理指导。试点推广招商引资市场化运营,组建市场化招商队伍,指导各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稳步推行“管委会+运营公司”管理模式,整合资金资产资源优势,对接引入第三方市场主体,承担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建设发展、招商引资、投资运营及专业化服务等功能,逐步实现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实体化运行、市场化运作、企业化经营。各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政策配套、管理制度、内控制度、服务制度及运行机制等内容及调整完善情况须向市工业园区(集中区)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(以下简称市园区办)备案。

2.加强规划编制管理指导。强化规划刚性约束,指导各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按照“一县一园、一园多区”科学规划产业定位、功能布局,明确地块使用性质、开发强度,防止土地商业化和基础配套城市化,杜绝“形象面子工程”和无序浪费开发。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各类规划由相关县(市、区)人民政府审核、市工业园区(集中区)建设领导小组审核把关、组织评审后,提请市人民政府审批实施,省级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规划按程序报省开发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。

3.加强基础建设管理指导。以产业功能类、配套类设施为重点,着力加强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水电路管网等基础配套、污水固废处理等环保设施、标准化厂房和孵化基地等设施的配套建设。各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按年度制定基础配套、公共设施建设计划和建设清单,经所在县(市、区)人民政府审核,提交市园区办汇总初审后,报市工业园区(集中区)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。

4.加强项目落地管理指导。严格项目准入、退出,加强拟引进和实施项目管理,对项目主体投资能力、市场前景、建设必要性、用地集约程度、投资产出效益等方面开展论证分析、加强把关指导。对投资额度在1000万元以上的非供地类项目,由所在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报市园区办进行备案;对供地类项目,由所在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报市园区办汇总后,提交市工业园区(集中区)领导小组研究分析、论证指导。对投资额度大、市场前景好、支撑带动强,需“一事一议”的重大延链强链项目,经市工业园区(集中区)领导小组研究论证后,提请市政府常务会审定。

5.建立健全领导包抓机制。由市园区办对各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困难问题定期进行梳理汇总,根据事项领域、难易程度,协调有关县(市、区)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,分级分类明确包抓领导、责任人员、办理时限,建立工作台账,强化协调服务,跟踪督办问效,通过上下联动、横向协同,确保一抓到底、抓实见效。

6.建立健全考核报告机制。将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发展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年度考核,严格兑现奖惩。建立健全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综合评价考核体系,依据《平凉市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办法(试行)》对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建设发展情况进行全面量化考评。建立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建设发展年度述职制度,县(市、区)党政主要领导向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报告年度推进抓建责任落实情况,县(市、区)分管领导和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主要负责人向领导小组组长报告年度推进抓建责任落实情况。年度考评结果和述职情况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,作为干部选拔任用、评优选先重要依据。建立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简报工作制度,定期通报建设发展情况,总结推广经验,分析查找问题。

7.建立健全要素调配机制。建立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建设要素计划指标统筹调配和评价调控机制。对市级和县(市、区)管理调配的土地、能耗及环境容量指标和年度计划加强调配管理,将75%的计划指标留存县(市、区),用于新入园项目落地建设、存量企业项目扩能提质和基础建设保障,剩余25%的计划指标整合交由市工业园区(集中区)领导小组统一管理,优化调剂配置,保障全市重点项目建设需求。

8.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各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信息共享、责任分担、成果分享机制,引导合理布局,对县(市、区)共同招商引进建设、跨县(市、区)联动建设或引入飞地模式建设的项目、企业,制定出台建设投入、税费收入、经济指标分担共享办法,合理划分财政税收分享和统计指标分列比例,形成整体联动、错位协同发展格局。

三、保障措施

1.切实强化组织领导。充分发挥市工业园区(集中区)领导小组职能作用,进一步加强全市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建设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指导,定期组织召开联席协调会议,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问题;市园区办统筹做好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管理指导日常协调和指导服务工作;发改、财政、自然资源、生态环保等工业园区(集中区)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管理指导新机制,各司其职、分工协作,全力做好项目、企业服务保障。

2.加大金融财政支持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园区建设发展支持,创新投贷联动模式,鼓励开发性、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园区基础配套、重点产业链项目建设等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力度;积极撬动引导创业投资、私募股权、并购基金等社会资本采取PPP、BOT等模式参与园区开发和产业培育;依托市县产业投资集团等平台优势,创新国有资本创投管理机制,通过基础配套参股、资金投资入股等模式,主动参与产业链培育和重点项目建设;充分发挥“财政+”平台支持产业链引导作用,对省市列重大项目和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倾斜支持;建立全市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建设运行激励机制,对年度综合考评进入全省前10或全市前2名的,分别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资金奖励或项目补助。同时,加大在国债资金、中省产业基金资金和建设要素等倾斜支持。

3.着力提升人员能力。加大工业干部培养力度,推行各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和市直经济部门年轻优秀干部的交流任职,每年选派一定业务骨干进行双向挂职锻炼。强化教育培训,组织工业园区(高新区、集中区)干部职工走出去,精心设计课程,开展专题培训和观摩交流,不断提升全市工业领域专业人员管理能力水平。不断加大工业领域专家的引进储备力度,进一步充实市级专家库,着力提升决策咨询服务能力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