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工信发〔2025〕63号
晋尚清委员:
您提出的“关于提升平凉工业园区建办质量提高产业发展层次的提案”收悉,现答复如下:
近年来,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、市各项决策部署,聚焦“三区一城市”目标定位,深入推进“强工业”行动,坚持把工业园区(集中区)作为项目建设、产业培育的主阵地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,进一步突出规划引领,着力完善功能布局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加快推进项目建设,深化管理体制改革,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,在促进新型工业化、带动城镇化、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特别是平凉工业园区(高新区)充分发挥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“领头羊”作用,锚定“四个三”发展思路,抢抓政策机遇,超前谋划布局,全力以赴抓招商引产业、抓项目促发展、抓服务育企业,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户、高新技术企业15户,2024年,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.95亿元(占崆峒区比重为61.94%),同比增长10.8%;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(销售)收入完成76.64亿元(占崆峒区比重为61.7%),同比增长3.8%;首次跻身“2024中国省级开发区发展潜力百强”,发展基础不断夯实,产业承载能力和集聚水平不断提高,发展外向度不断提升。今年1-4月份,平凉工业园区(高新区)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.39亿元,同比增长19%,实现工业总产值25.74亿元,同比增长5.8%。
下一步,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全面贯彻落实市委、市政府部署,紧扣“三区一城市”目标定位,聚焦经济实力、发展质量、开放水平、创新驱动、绿色集约、营商环境等方面,通过改革创新、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、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等举措,争取在经济实力、招商引资、科技创新、绿色集约等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进步,全力提升平凉工业园区建办质量,提高产业发展层次。
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,激发内生动力。高质量指导平凉工业园区修编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专项规划,以规划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,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,依规配套基础设施,精准引进项目,加强运营管理。建立高质量发展决策咨询专家库,研究产业政策,提供咨询服务,围绕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,从前期规划、中期推进到后期评估,提供全方位、定制化的咨询服务,打通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,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与协同发展。聚焦市场化改革与集团化重组目标,对平凉工业园区公信国有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实施全面优化升级,着力打造市场化运作规范、产业布局合理、核心竞争力突出的现代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,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二是紧盯产业集群培育,增强发展能级。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核心,通过精准招商引育龙头企业,加速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,全力打造三大产业集群,形成“链主企业牵头、中小企业配套、产业生态协同”的发展格局。生物制造产业链集群。依托平凉国维、甘肃量维、甘肃新仰韶等链主企业,利用华能平凉电厂蒸汽等优质资源,延伸招引淀粉糖、氨基酸、医药中间体、淀粉基材料等下游产品子链项目企业,在生物制造产业上寻求新突破,做强做优产业集群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集群。抢抓甘肃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机遇,在风电装备、光伏及零部件、氢能新型储能系统以及生物基新材料、镁基新材料、电池正负极配套材料等子链方面全力招引优质项目落户园区,形成园区特色产业集群。智能制造产业链集群。园区各部门立足产业基础,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,积极与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区域智能制造类企业加强联系,聚焦产业链缺失环节,瞄准龙头企业、领军企业,力争在智能终端、电工电气、环保节能、汽车零配件等制造领域引进培育一批成长性好、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链项目,夯实产业基础。
三是持续壮大市场主体,夯实产业根基。实施专精特新梯度培育计划,构建“微成长、小升规、规改股、股上市”的全周期培育体系。开展“小升规”企业大摸排行动,建立涵盖企业经营数据、技术实力、发展潜力的动态管理台账,精准锁定重点培育目标。推行“一企一策”定制化帮扶方案,从财税政策、融资对接、市场开拓等多维度给予支持。完善跟踪监测机制,建立月度调度、季度评估、年度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,确保年度入规纳统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,持续壮大工业经济发展主力军。
四是突破科技创新瓶颈,激发创新活力。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,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集群,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、科技型小微企业“瞪羚”培育计划,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、专利申请和科技项目申报,支持企业研发新产品、新技术、新工艺,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较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。开展省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,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、自主知识产权、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。
最后,再次感谢您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,希望今后能够一如既往关注关心、支持帮助全市工业经济发展,为我们的工作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。
附件: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