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军、王艳艳委员:
您提出的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,助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提案”收悉,现答复如下:
一、优化营商环境,助力民企发展重点工作开展情况
近年来,我局认真贯彻中央、省、市关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,切实将优化营商环境、助力民企发展体现到具体工作中,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,全市民营经济由弱到强,由小到大,已经成为全市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、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、扩大开放的重要支撑、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和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,撑起了我市国民经济的“半壁江山”。2022 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96.5亿元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.6%。2022年全市税收收入完成51.13亿元,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6.48亿元,占全市税收比重为32.2%。2023年4月底,全市民营经济税收完成8.7亿元,占总税收的比重为41%。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48161户(其中国有、集体及其控股企业1757户、私营企业29397户、外商投资企业72户、个体工商户111043户、农民专业合作社5892户),同比增长6.03%。今年新增市场主体6613户(其中国有、集体及其控股企业61户、外资企业1户、私营企业1555户、个体工商户4930户、农民专业合作社66户)。
(一)以“三抓三促”行动为契机深入开展“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”活动。
今年我局以“三抓三促”行动为引领,结合工作实际,深入开展“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”主题实践活动,着力破解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痛点、难点、堵点问题。制定突破年活动实施方案,以优化营商环境“三推三破解”活动为载体,通过推进政务改革,简化工作程序,抓部门协调、促工作活力,破解政务环境、法治环境、社会环境不优的问题;通过推进服务保障,全力服务企业、服务项目、服务生产经营,抓煤电油气运要素保障、促企业发展,破解服务不到位的问题;通过推进政策落实,破解政策研究不深不透、信息掌握不及时不灵敏、贯彻落实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,切实在项目资金争取、助企纾困、技术人才、贷款难融资难、园区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有突破显成效。以“三推三破解”活动全力打造“办事更高效”的政务环境、“企业更满意”的政策环境、“配置更合理”的要素环境、“支撑更有力”的设施环境、“活力更充盈”的产业环境、“关系更优良”的政商环境。
(二)领导干部包抓帮联,“一对一”助企纾困发展。按照《省级领导干部包抓联工业企业工作方案》(甘办字〔2023〕13号)文件精神,我局认真谋划、精心部署,制定了《平凉市包抓联工业企业工作方案》(平办字〔2023〕16号),29名市级领导干部包抓联60户大型工业企业、重点规上工业企业,市工信局37名干部包抓联48户规上工业企业、拟转规企业,其余工业企业由各县(市、区)包抓联,实现全市工业企业包抓联全覆盖。配套制定了《平凉市工业专班制度》、《平凉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制度》、《平凉市工业企业“白名单”管理制度》、《平凉市工业和信息化企业“六必访”工作制度》等四项机制,坚持“一企一策”和精准化服务,实行清单化管理、规范化运行,打通工作堵点、破解发展难点、疏通企业痛点。目前,由市包抓联工作综合协调组牵头对市、县两级领导干部包抓联企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统筹调度,各县(市、区)、平凉工业园区(高新区)参与包抓领导干部共573人,包抓联企业618户。市住建局、市农业农村局等24个市直部门已制定本系统包抓联工作方案,确定322名领导干部包抓联589户企业,入户联系企业163次,收集问题78个,解决62个,销号32个,“六必访”72户。全市上下努力构建上下贯通、齐抓共管、强力推进的工作格局,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。
(三)持续优化服务质效,不断强化企业培育。全面推动《平凉市入规企业培育三年倍增计划》和优质中小企业培育行动,专题召开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推进(培训)会,组织实施中小企业“四新”经济培育行动计划,引导中小微企业发展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。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户、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11户,年内力争培育“规下转规上”企业25户。在企业培育工作中,我局始终践行“有求必应、无事不扰”的服务理念,围绕重点领域、重点环节实施31条具体措施,累计协调解决企业生产、流通、销售等环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46项,保障企业生产持续稳定,全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。在全省强工业推进大会上,我市2户企业荣获全省“先进企业”称号,2名个人荣获全省“优秀企业家”称号。在全市强科技强工业行动推进会议暨招商引资大会上,市委、市政府表彰奖励了工业经济发展先进企业28户,优秀企业家20名,落实奖励、奖补资金1290万元,支持企业扩能增产、扩销增效,让企业享受到“真金白银”的政策红利,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工业、大干工业、大兴工业的发展导向。
(四)丰富金融支持方式,推进惠企政策落实。坚持惠企政策落实情况月报告月通报制度,不折不扣全面落实各项惠企利企政策,近三年累计争取国家中小微企业专项资金1469万元,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给予奖补。搭建政银企融资对接平台,全市工信系统累计开展各类融资对接活动33余次,落实企业融资24.15亿元,其中市工信局召开14次“一起益企”金融助推中小微企业发展融资对接会,落实信贷资金5亿多元;累计向省工信厅推荐全市有融资需求中小微工业企业245户32.21亿元,向市金融办摸底推荐有融资需求企业113户16.73亿元。全市小微企业互助担保贷款累计发放115笔3.26亿元。深入开展中小企业纾困行动,制定印发了《平凉市“一起益企”企业大走访调研纾困工作方案》,联合市委统战部、市工商联开展“千企调研纾困”行动,2022年以来共协调解决企业问题219项。
(五)加强政策精准推送,营造良好发展环境。全力做好甘肃省数字政府不来即享服务系统推广应用工作,采取“精准推送、全程网办、先行享受、创新监管”方式,保证企业对惠企政策“应知尽知、能享尽享”。至目前,全市注册登录企业1.5万户,占比53.5%,企业登录3万余次。督促人社、税务等重点行业主管部门共推送《关于推动平凉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》、《关于进一步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实施意见》等惠企政策76条,甘肃省数字政府不来即享服务平台浏览次数1904次,一季度向企业精准推送2097次,全面提升了推送政策的便捷度、精准度。为进一步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,我局深入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,累计摸排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、市属国有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79项3521.7826万元。通过细化清偿措施、明确清偿责任和重点问题跟踪督办、难点问题挂牌督办等工作措施,目前已累计清偿欠款2717.4426万元,清偿率77.2%,50万元以下欠款全部按要求时限清零,欠款化解率达到100%;剩余欠款804.34万元按照化解协议推进清偿。今年共受理国、省清欠办转办企业投诉欠款问题9项,已全部分办核实,确认属实欠款的问题均督促拖欠单位与投诉企业签订化解协议,累计推进清偿150万元,全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。
虽然我局在优化营商环境,助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取得了一些实效,但全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与其他市州相比仍然较缓。截至2022年底,全市市场主体累计144569户,其中个体工商户108655户,占比75.15%,企业仅占20.8%;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109户,仅占全省规上企业4.6%;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11家,仅占全省专精特新企业的0.33%。我市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、缺规划、缺人才、缺资金、缺管理、缺创新、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。其深层次原因主要为:“放管服”改革还不到位,行业、部门规划的系统性、协同性不够,审批监管互动不畅,制约了行政审批监管效率;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,由于信息共享机制还不健全,政策宣传引导不足,民营企业对金融、财政、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知晓度相对较低;企业融资渠道单一,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缓慢,企业融资难、银行放款难矛盾依旧突出;中小企业个体规模小、总体数量少,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,整体实力不强、发展质量不高等自身原因。
二、今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的思路和打算
(一)有效落实“放管服”改革工作。健全完善全市工信系统“放管服”改革工作机制,坚持该放则放、能简则简、规范程序、严格管理、提高效率的原则,督促指导县(市、区)做好公共服务事项的梳理审核加载及实施清单编制工作,确保事项设定依据准确、流程清楚、材料齐全、时限明确,提供便民利企、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。加快市级政务外网升级,实现市级各部门互联网出口全覆盖。畅通市场主体和群众反映诉求渠道,及时回应社会关切,按照市上12345 热线和“一键投诉”机制,分级分类快速解决涉及我局的企业群众诉求,形成受理、交办、反馈、回访的闭环工作机制。在全市上下深入推进“包抓联”行动,工信部门做好统筹调度,各级各部门做好各行业主管部门包抓工作,扎实推进“六必访”“白名单”等工作,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经营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,持续助企纾困。
(二)拓展金融服务缓解融资难题。主动积极衔接配合市金融办等牵头部门,用实用好货币金融政策,全力推动普惠小微贷款、扩大再贷款、提高资本市场融资等政策落地落细。拓宽融资渠道,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市场产品体系,完善信用担保体系,做好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支持,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促活融资平台,推动民营企业与银行间的交流、合作,引导金融机构瞄准民营企业“短、小、频、急”的融资需求特点,多开发一些“量体裁衣”“量身定制”的产品。强化部门协同、促进上下联动、叠加政策效应,开展多层次、立体化的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,因企制宜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,当好银企对接的“联络员”,为企业搭建融资服务平台。
(三)推动惠企政策精准“滴灌”。坚持问题导向,加强政策统筹,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准入的政策措施,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,在市场准入、审批许可、经营运行、招投标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。深入推进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和“不来即享”服务系统推广应用,建立完善惠企政策落地跟踪机制,增强为企业解读宣讲政策的主动性。由工信部门牵头,督促各级各单位及时上传、解读惠企政策,切实提高政策的覆盖面和知晓率。扎实落实“六必访”制度,深入开展调查研究,综合判断企业所需,立足企业生存发展环境,梳理优化配套政策,确保契合度高的帮扶政策落地落实落细,助推企业纾困发展。
(四)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、《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》,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、市政府有关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,提出具体贯彻落实办法,开展惠企政策“大宣贯”,指导企业积极争取支持政策资金,促进中小微企业充分释放活力。推进政府部门信息共享,严格落实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制度,合并压缩涉企检查事项,防止过度检查调研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,最大限度压缩执法自由裁量权弹性空间。紧抓民营企业清欠工作不放松,确保政策落地有效,在清欠账款上“减负”,在营商环境上“加码”,为企业拓宽发展渠道、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:“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,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,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”。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认真吸纳您提出的意见建议,充分发挥工信部门的职能优势,与其他相关单位协作配合,进一步加强政策形势的研判和宣讲,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,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,从政策和舆论上全面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。
再次感谢您对民营企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。